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,教育科学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以“红色园丁,师生共育”为抓手,推动党建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,构建“红色铸魂、专业赋能、实践砺行、师生共育、服务筑基”五位一体育人体系,奋力书写新时代育人工作新篇章。
党建引领铸根基,红色育人显特色。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引领,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,通过党委会、理论学习中心组、读书班、主题党日“四个阵地”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。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,开展警示教育,筑牢思想防线。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作为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单位,持续打造“红色园丁”党建品牌,构建“思想引领、学术引路、发展引导”三位一体工作机制,推动党建与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合。一年来,党建课题获校级立项2项,1项课题获教育部立项,1名教师党员获推全省“新时代赣鄱先锋”,党建案例多次获评校级示范项目。心理学专业教师党支部入选学校第二批“一支部一特色”党建品牌示范项目,党建引领育人成效持续增强。
教学科研齐发力,育人成果丰硕。学院坚持以本为本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推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协同发展。教育学学科获批学校博士点A类培育学科,成为学校下一轮申博重点学科。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,4名教师分别获评“赣江英才”“赣江之星”。1名教师在《心理学报》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,1名教师在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三等奖,实现我校该赛事的“零”突破,师资队伍活力持续增强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《中国教育史》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,本科生在全国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、“田家炳杯”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;研究生在“田家炳杯”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4项、优秀教学设计奖1项,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。一年来,学院研究生规模达269人,获省级创新基金课题4项,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,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。
实践服务砺初心,社会责任勇担当。学院积极构建“校内+校外”双轨实践育人体系,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。依托“红色园丁”工作室,常态化开展师范生技能比赛、红色宣讲、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,一年来组织校外志愿服务70余次。“红色园丁思政实践大课堂”成果丰硕,多项作品入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。在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赣南师范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实践成果《于都唢呐“公婆吹”》等成功转化为思政案例。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,承担多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,与地方中小学共建合作,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。2025年,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获多家国家级、省级媒体报道,获评校“优秀组织单位”。心理学系“心防”志愿服务队获评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,多名教师赴中小学开展专题讲座与科研指导,服务地方教育发展。
科研创新强支撑,学术影响持续扩大。一年间,学院教师发表论文52篇,出版专著6部,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、省级课题10余项。学院主办“班主任研究”圆桌会议、中国式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,邀请北京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多位知名学者来院讲学,学术氛围浓厚。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,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、江西省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等平台,推动科研服务基础教育实践。学工团队扎根一线,精准服务学生成长与社会人才需求,202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9.76%,考研录取率28.41%,育人实效显著。
制度保障促长效,育人体系再优化。学院党委严格落实“三重一大”决策制度,强化政治监督,推进全面从严治党。通过制定《红色铸魂课表》、完善支部党建制度体系、构建“三维十要素”育人评价机制等举措,推动党建工作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系统化。2025年,学院持续深化“红色园丁”育人品牌,推进教育学博士点申报,强化学科内涵建设,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。一年间完成党建案例申报5项、示范党课2项,党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。
站在新的起点,教育科学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以全国、全省教育大会精神,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,深化“红色园丁”育人品牌,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,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“四有”好老师和未来“大先生”贡献力量。